首页 > 资讯 > 楼市动态 >
广告

房价只剩下上涨这一条路可以走了

来源 : 幸运的脚步公众号    发布时间 : 2024-05-23     浏览 : 8654


在5月17日以后,不管楼市救成什么样,房价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,那就是上涨。


别误会,我在自己能看见的一两年内仍然不看好房价,在远期自己看不到的未来也不予置评。我只是说,房价已经成为桌上的赌具,只剩下上涨这一种可能。不涨也得涨。


这一局,只能赌赢。


1.


我们用排除法来思考。如果房价不上涨、甚至继续下跌会怎样。


目前首付比例已经跌到15%,如果房价不涨,因为房地产已经被赋予ZZ和大局的高度,可以预见接下来很有可能会继续降低首付比例。


而首付比例的另一面,就是贷款比例。假设房价不涨,那么购房人就要持续支付贷款利息,这利息再低,也比租房贵得多。也就是说,购房人这笔投资是亏损的。


如果房价继续跌呢?那就更糟糕了,因为首付比例就是自有资金比例,自有资金比例就是风险的边界。原来可以跌30%的房价,现在只需要跌15%就输光所有筹码。杠杆翻了一番,风险至少增加一倍。如果首付进一步降低呢?


假设房价真的下跌,势必造成大量的资不抵债,银行坏账率会猛增。更坏的是,某些地方还允许个人破产。也就是说,房价下跌的后果,最终会指向银行。银行是谁的?银行动摇会怎样?这个后果显然无法接受。


所以,房价实质上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上涨。如果它不涨,上层会强迫它涨。你问怎么强迫?拜托,强迫还怕没办法?


2.


有没有其他的可能?有的。


只有一种可能能打破上面的假设,那就是居民收入不断提升,并且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也重新转为乐观。


现在来看至少有一个条件是满足的,那就是通胀发生的预期。一旦通胀,整个社会的纸面财富会增加,纸面收入也会上升,到时候债务会得到稀释,资不抵债的危机自动解除。


但是,问题来了,通胀什么时候会开始?今年还是明年?公用设施涨价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,由于其源头是缺少房地产补贴造成,因而对抬升房价并无作用,甚至在收入和信心等方面还有负面影响。唯一有用的,是央行购买国债。可是今年的国债是计划内的,并不能增加货币的投放,而明年的又太晚。超长期国债里面央行能占多少,也属未知。


我相信通胀会来,但是何时来仍是个问题。即便来了,这纸面财富的传导也需要时间,央企国企,距离财政比较近的单位肯定会先接到水,普通人什么时候能沾到点残羹,需要慢慢等。甚至有可能一直等不来。毕竟,全社会货币增加,不代表个体货币也增加,我们都被平均习惯了。“上层通胀,下层通缩”也不是没可能的事。


所以,指望收入增长,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。毕竟赌注都已经上桌了,谁能等你几年后再开牌。


指望对收入预期的改善,就更是马尾巴提豆腐——提都别提了。从网友对三支箭的评论,基本可以看出,韭菜也有基本的智商,并不好忽悠。鉴于文章安全,我就不贴出来了。反正满网都是,可以自行查收。


3.


房价如果能上涨呢?


这道题大家是见过的,回到十几年前,大家会发现,房子是不限购的,贷款是被鼓励的,买房后资产是不断增加的。对房地产的信仰一年年被建立,六个钱包都掏出来还不够,把未来60年50年的钱全押上也值得,毕竟与国运同在嘛。


大家又相信房子了,收入回来了,信心回来了,随后一切重演一遍。


但是,总觉得哪里不太对的样子。


今天的进出口还好吗?人口红利还在吗?城市化率空间还有多少?杠杆率还能怎么增加?


房地产是很重要,但它仍然只是产业而已。没有加入WTO后进出口的大环境,没有人口红利,房地产还可能重演过去的辉煌吗?


这周,曾经的十强房企、豪宅教父世茂集团黯然退市了。世茂的老板从改革开放开始,创业四十年,挣下千亿家产。2018年,他把权力移交给儿子。儿子也不负重望,仅用了四年,就把千亿资产变成五千亿负债,爆雷,退市,四十年成果灰飞烟灭。


他做错了什么吗?没有,他只是按过去的经验,继续加大杠杆拿地,想复制过去的辉煌而已。殊不知环境变了,过去发财的密码,今天却成了催命的符咒。


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,并引以为鉴。


4.


是怎样糟糕的情况,才会让人孤注一掷,冒着巨大的金融风险,借用未来几十年的筹码,只为赌这一局?我不愿多想。


我只知道,未来的房价,在绑上了经济战车之后,只允许走上涨这一条路,别无其他可能。


只要他想,他就能。到底能不能,即将见分晓。




阜阳房价网  皖ICP备19012339号  logo01.dd7ff50e.png皖公网安备34120402000126号
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邮箱:fuyangfangjiacom@foxmail.com
阜阳市自媒体协会理事成员单位 www.fuyangfangjia.com  建议反馈

免责声明:本网站所刊载的所有资料信息、图片图表等仅供参考使用,所有信息请以政府主管部门公示信息、开发商、销售者或者其他法定权利人的公布信息为准。